1. 美國洛杉磯抗議持續升級,全國多地爆發衝突加州移民局突擊拘捕行動引發大規模示威,抗議者癱瘓市中心交通,部分地區商店遭洗劫。聯邦政府派出2000名國民警衛隊駐守,州長紐森怒斥特朗普「濫用權力」,雙方隔空罵戰不斷。現時全美至少15個州出現示威,社交媒體流傳「外國勢力介入」假消息,情況愈來愈亂。
2. 中美倫敦會談達成框架協議,稀土問題成焦點中美經貿磋商首次會議在倫敦閉幕,雙方同意就技術轉讓、市場准入等達成原則性共識,但稀土出口管制爭議仍未解決。美國要求中國放寬限制,否則將聯合盟友建立替代供應鏈。分析指,若談判破裂可能觸發新一輪關稅戰,全球電動車產業恐受波及。
3. 伊朗與美國核協議談判現轉機,但分歧仍存伊朗外長稱「有機會迅速達成協議」,但特朗普表明「談判進度緩慢」。雙方將於15日進行下一輪會談,核心爭議在於伊朗濃縮鈾濃度及美國解除制裁時限。以色列暗指若談判失敗將襲擊伊朗核設施,中東局勢再度緊繃。
4. 哥倫比亞一天內24起恐襲,總統要求美國協助調查右翼總統參選人烏里韋在波哥大集會中遭槍擊,彈道顯示槍支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哥方懷疑國際犯罪組織介入,已拘捕5名嫌犯。事件引發民眾恐慌,首都實施全城戒備,股市當日急跌4.2%。
5. 英國推動「水葬合法化」,環保殯葬引發爭議法律委員會建議採用「鹼性水解」技術處理遺體,稱可減少火葬碳排放。支持者指此法節省土地資源,反對者擔心液體排放污染水源。歐洲首個試驗設施已在愛爾蘭運作,英國或成下一個推行地。
6. G7峰會前夕矛盾激化,特朗普威脅退出國際協議即將召開的G7峰會因美國單邊主義政策面臨分裂危機。特朗普揚言若談不攏關稅問題,將退出世貿組織,更批評德國「利用弱勢歐元佔美國便宜」。法國擬繞過美國推動歐盟自主防務法案,聯盟內部裂痕明顯。
7. 烏克蘭公開「特洛伊木馬」无人机攻擊俄軍機場烏方公布視頻顯示,安全局將自研無人機藏匿於木屋頂,由俄方司機運輸至目標地點後引爆。此舉展示烏軍精準打擊能力,俄軍則報復性轟炸烏東供電站。分析認為,此類「隱蔽突襲」或改變東部戰局平衡。
8. 澳洲總理回應「中國威脅論」,強調自主外交阿爾巴尼斯在記者會上駁斥「中國軍事擴張」說法,稱「澳方不會選邊站」。他同時透露正與印尼合建區域導彈防禦系統,並擴大與印度稀土合作。此舉被視為平衡中美影響力的戰略佈局。
9. 美國稀土戰略遇阻,中國或收緊關鍵礦產出口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呼籲加快本土礦產開發,但業界抱怨基建不足。中國商務部宣布將對鎳、鋰等戰略物資加強出口審查,直接打擊特斯拉、蘋果供應鏈。市場預測,若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全球新能源車價可能暴漲20%。
10. 日本投放「老陳米」穩定米價,民眾排隊搶購為應對米價飆升,日本釋放2022年产儲備米,每公斤售價僅市場一半。東京超市凌晨出現千人排隊,部分地區發生爭搶事件。農林水產省強調「品質安全」,但消費者質疑陳米營養流失,政府暫未公布銷毀期限。拓展內容今日國際局勢呈現「三多」特徵:衝突多(從美國示威到哥倫比亞恐襲)、談判多(中美、伊核、G7)、技術博弈多(稀土、無人機)。美國移民政策引發的社會動盪可能長期化,而稀土戰爭將重塑全球產業鏈。值得留意的是,傳統盟友關係出現裂痕,德國、法國在G7前明確反對美國單邊行動,預示國際秩序或進入「多極競爭」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