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嘅香港,可謂係「多事又多新」——金管局減息、公營醫療優化、校園詐騙風波、文化盛事不斷,每個熱點都緊扣住街坊嘅衣食住行同埋城市發展。呢啲事唔單止反映咗香港當下嘅民生關切,更隱藏住未來嘅發展脈絡,值得逐個拆開嚟講。
最令市場同埋供樓一族興奮嘅,莫過於金管局尋日(10月30日)宣布將基本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4.25%,三大發鈔銀行亦跟住調低最優惠利率0.125%。呢次減息唔係無的放矢,完全係跟住美國聯儲局嘅步伐,按照聯繫匯率制度嘅預設公式調整。對普通市民嚟講,最實在嘅影響可能就係供樓負擔有望減輕——業界估計短期內H按利率會慢慢放鬆,儲蓄利率亦可能微降,等手頭鬆返少少。對樓市同經濟都係個「溫和利好」,金管局總裁余偉文都提到,若美國之後繼續減息,港元拆息會逐步下降,對穩定樓市同帶動經濟有正面作用。不過大家都要清醒,美國未來減息節奏仲好難講,香港經濟復甦仲要靠多個板塊齊发力,唔好單靠息口調整就盲目樂觀。
醫療方面就傳來實打實嘅民生好消息——公營醫療費用減免機制將於明年元旦生效,受惠人數從30萬激增至140萬,覆蓋更多「貧、急、重、危」病人。今次優化真係幾貼心,唔單止放寬咗收入同資產限額,仲延長減免期限到18個月,連同住家庭成员嘅審查標準都放鬆咗。最窩心嘅係過渡安排:下月3日就可以提前申請,緊急治療仲可以先獲「有條件減免」,3個月後補證明就得。呢個調整解決咗好多基層市民「睇病貴」嘅痛點,醫管局成立專隊分流處理申請都好有必要,避免申請大排長龍。呢步棋走對咗,既鞏固咗香港公營醫療嘅「安全網」,亦讓街坊感受到政策溫度。
不過有喜亦有憂,近月校園詐騙風波鬧得沸沸揚揚,港大超60名學生被騙超6000萬,其中一名內地大一女生單單損失就達920萬。呢啲騙案手法唔算新,都係扮公檢法話人涉嫌洗黑錢,利用恐懼心態騙人轉錢到「安全賬戶」。問題在於,受騙者好多係內地新生,對香港環境唔熟悉,加上文化差異,容易俾騙徒有機可乘。雖然各大學都加緊防詐宣傳,港大要學生填防詐問卷,理大甚至要求新生考試合格先發學生證,但立法會議員吳杰庄都指出,部分問卷內容太基礎,建議參考內地案例庫加深針對性。呢件事提醒我哋,防詐唔單止係警方同學校嘅事,仲要加強跨地域合作,同埋針對「港漂」學生等群體做更精準嘅宣傳,先至能杜絕漏洞。
文化同社區方面就持續有亮點,「東九開幕季」多個展覽同活動拉動人流,灣仔街市翻新試營業帶嚟新體驗,元朗區議會聚焦長者服務同社區設施優化。呢啲事雖然唔係「大新聞」,但係城市活力嘅體現——街市有冷氣同電子支付,長者有新嘅日間照顧中心,市民有更多藝術展可以睇,呢啲細節堆砌起香港嘅宜居度同人文氣息。
展望前景,香港短期內嘅發展係「穩中求進」嘅格局。金融方面,若息口逐步下行,配合跨境理財通等政策,有望激活更多市場活力;醫療政策落地後,會進一步釋放民生消費潛力;文化同社區建設則持續增強城市凝聚力。但要留意兩個風險點:一是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仍在,出口同旅遊業復甦要睇外部環境;二是詐騙等社會問題反映咗部分群體嘅防範意識同適應能力有待提升,需要政策跟進。總體嚟講,只要香港抓住息口調整嘅契機,落實好民生政策,解決好突出社會問題,憑住自身嘅金融同人文優勢,經濟同民生都會逐步向好,呢點值得大家期待。
